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春季常见传染病健康提示

发布时间:2025-04-02    点击量: 1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是传染性疾病的发季节,为了保障广大师生的健康根据当前流行病学特征,现针对春季常见传染病提出防护措施建议希望大家提高防范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校园学习环境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特征

  (一)甲型流感(甲流)

甲流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发。在校园这样人员密集的场所,传播速度相当惊人。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例如咳嗽、打喷嚏时释放出的飞沫,一旦被健康人群吸入,就极易感染。甲流感染后,通常会突然高烧,体温可达3940℃,还伴有全身酸痛、头痛、乏力、咳嗽、咽痛等症状,相较于普通感冒,症状更为严重,病程也相对较长。

  (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播,在密闭空间还能通过气溶胶传播。感染后的症状多样,从无症状携带到轻症的咳嗽、低热,再到重症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都有可能出现,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由于病毒不断变异,其传播特性和致病力也在发生变化。

  (三)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是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在学校等集体单位极易引起暴发。它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能通过气溶胶和接触传播。感染诺如病毒后,通常会在1248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儿童以呕吐更为常见,成人则腹泻居多。一般病程较短,2~3天即可恢复,但对于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可能会引发严重脱水等并发症。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在高校人群中也时有发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感染水痘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1~2天后皮肤会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多,四肢少,伴有瘙痒。水痘传染性极强,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一旦有人感染,很容易在集体环境中传播开来。一旦发现务必及时上报辅导员。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二、个人预防措施

  (一)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1、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

  2、戴口罩,特别是在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场所。

  3、保持安全距离,患病时尽量不与他人接触,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二)注意良好生活环境

  1、保持宿舍的清洁和通风。23次/日,每次超30分钟。定期打扫卫生,勤晒被褥,及时倾倒垃圾,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

  2、定期消毒公共区域,重点部位如门把手、桌面等。

  (三)合理膳食和增强体质

  1、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健康饮食避免不必要的外卖尽量在校内用餐,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肠胃负担,维持身体的良好状态。

  3、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四)关注身体状况

  1、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腹泻、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就医时要全程佩戴口罩,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症状、近期活动轨迹、接触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2、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三、校园预防措施

  (一)加强通风

教室、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室内场所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天至少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二)定期消毒

各学院、学生公寓等人群密集场所要对公共区域,特别是卫生间、门把手、电梯按钮、楼梯扶手、教室等进行定期消毒。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确保消毒无死角。

  (三)健康监测

建立健全师生健康监测制度,对同一宿舍或同一班级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相似症状学生数1天内有3例连续3天内有5例及以上要重点关注,做到传染病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四)健康教育

建议各学院班级以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做好传染病防控相关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当好健康第一责任人。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就能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确保自身身体健康。


下一条:光盘有我,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倡议书

关闭